夏季高温即将来袭,上海电力供应保障情况如何?有何新解?
6月15日,上海电网正式进入为期三个月的迎峰度夏阶段。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用电需求不断扩大。目前,上海电力供应保障情况如何?昨天,中外媒体跟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外媒体系列采访活动,走进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和申能(集团)有限公司等保障企业,进行了实地探访。同时了解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等方面的发展。
国网上海电力:虚拟电厂、超导电缆……提前谋划、做足准备
(相关资料图)
根据上海气象部门预计,今夏上海整体气温较常年偏高,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影响,今夏上海预计最大用电负荷约3800万千瓦,全市电力供需紧平衡。面临着严峻考验,国网上海电力早在去年迎峰度夏结束后就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提前谋划、做足准备,切实做好电量平衡、电网建设、生产运维、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
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国家电网上海科学编制了有序用电方案。虚拟电厂就是增强电网负荷调节能力的特色资源之一。所谓虚拟电厂,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智能计量以及协调控制技术,“指挥”能源聚合平台,来聚合可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虚拟电厂资源,使其可与常规电厂一样被调度,帮助“削峰填谷”。这些能源聚合平台涵盖多种类型,例如工商业楼宇、三联供能源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铁塔基站等等。
“我们会对这些虚拟电厂的及时响应进行补贴激励,用市场化而非行政化的手段进行调度。” 国网上海营服中心需求侧管理中心主任郑庆荣介绍,通过虚拟电厂来调节尖峰负荷,不新建工程,而是走“群众路线”,调动市场上已有的负荷、发电、储能资源来做“兼职”,通过科学降低用电侧负荷来保障用电稳定,就能在不影响居民和工商业用电产的前提下,用“老资源”解决新问题。虚拟电厂作为双碳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的源网荷储协同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成为应对新挑战的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6月,国网上海电力市级平台已接入17家虚拟电厂,经能力测算、实际调用等方式初步认定削峰能力已超过30万千瓦。
在商圈与居民区交融、用电负荷密度高的徐汇核心区,如何缓解地下管廊资源紧张与用电负荷攀升的矛盾?零电阻的超导电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位于钦州北路的国网上海电力长春变电站,透过玻璃视窗,记者看到了“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的超导电缆与部分设备。
据介绍,示范工程全长1.2公里,额定容量133兆伏安,额定电流2200 安培,为徐家汇核心区域4.6万户用户提供优质电能。自2021年12月22日正式投运以来,已经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近1年半。超导电缆的电力传输能力是传统电缆的4-6倍,还可以节省输电系统的占地面积和70%地下管廊空间,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建设成本,实现城市土地利用充分化和低碳化发展的双重目标。工作人员透露,国网上海电力正在研发更长距离的超导电缆工程,应用到更多中心城区。
申能外三发电:全力确保燃煤库存和质量,“用最少的煤发最多的电”
在长江入海口地段南岸,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正轰轰作响。这里是申能集团直属企业申能股份旗下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申能外三发电”)。2022年公司完成发电量104.68亿千瓦时,在上海公用燃煤机组中占比17.25%,肩负起了保民生、保经济的责任。备战迎峰度夏,申能外三发电多措并举,提升机组保供能力。
“在6月3日我们完成了机组投产后首次真正意义上的A级检修,为迎峰度夏期间的安全稳定运行打好了基础。” 申能股份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旗下申能外三发电董事长陈涛介绍,除了如期完成机组检修,公司还建立了保电24小时应急值守体系。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制定保电专项安全措施18项和迎峰度夏运行措施40项。同时全力确保燃煤库存和质量。据了解,目前公司场地及锚地库存超过30万吨,将继续提高场地存媒平均热值和高热值燃料比重,满足机组高负荷运行的需要。
“用最少的煤,发最多的电”。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申能外三发电曾以276克/千瓦时年均供电煤耗水平创世界最低纪录,国际能源署盛赞其为“全球最清洁的火电厂”,此后也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将世界纪录保持了十余年之久。遵循“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战略路径,申能外三发电开展了近30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创新,取得60多项专利成果,其中23项成果为国际首创。2022年申能外三发电全年平均排放数据均远优于新国标,甚至好于燃气轮机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公司还聚焦碳管理、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积极探索低碳化、智能化、市场化转型升级。
“面对水电、风电、光电的天然不确定性,煤电仍然起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 陈涛表示,申能外三发电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计得失做好能源保障工作。
文、编辑:蒋竹云
\n摄影:周俊超
\n责任编辑:王蔚
\n\n关键词:
资讯
品牌